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 对山东省五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轨迹进行概括, 总结成功经验, 剖析存在问题, 认清新时代下形式与主要任务, 更系统更全面深入地摸索适合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之路。结果表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存在着重点业态不突出、产城融合不足、特色体育产业价值链未定型、特色小镇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未来要立足特色文化、精划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提升重点业态, 推进产城融合, 优化运营管理创建体育特色产业价值链, 打造多功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
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 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是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运动休闲需求的重要举措, 在面对全国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热潮同时, 我们更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多角度全方位冷静的思考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 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成为梦里小镇、健康小镇和幸福小镇, 以点带线联动的促进一个地区的体育特色小镇发展, 以线带面促进全国不同地域特色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 组成区域体育特色发展网, 形成独具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模式, 带动体育产业链集成式发展。本文结合山东五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总结成功经验, 剖析存在问题, 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下, 冷静地分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路径。
1 基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 涵盖了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共有96个小镇上榜, 随着名单的公布, 全国休闲运动特色小镇建设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本文以山东省入选的5家小镇, 分别实地考察了临沂市费县许家崖航空运动小镇、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潍坊国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烟台南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即墨市温泉田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探析小镇发展模式, 总结成功经验, 剖析存在问题。
1.1 重点业态不突出
在重点业态方面, 主要存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在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下, 不能充分把握消费者对休闲健身项目和方式的选择以及消费市场走向, 实时掌握发展的前沿并及时有效根据具体情况对重点业态做出微调和创新, 从而造成重点业态参与度不高, 出现产品同质化及与其他景区雷同现象。在走访和询问负责人中发现, 运动休闲小镇主要以中青年为主, 文化程度高, 消费水平也较高, 而运动休闲载体项目简单、类型单一, 管理服务一般;随着时代变化, 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也随之改变, 对于休闲性、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享受型体育运动载体项目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这类的相关产品、企业、项目类型不够突出。
1.2 产城融合不足
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方面, 未能充分挖掘小镇本身所特有的价值, 突出体育产业的核心作用, 将体育+产业产品、体育旅游、新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产业”是一个小镇经久不衰的“信仰”所在, “城”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肉身所在, 在小镇与产业和产品生产、文化、生态环境、旅游融合过程中, 要恰当的找到新型城镇化运动休闲特色美丽小镇建设发展的平衡点与发光点。根据小镇本身与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具体规划, 将小镇与体育+有机融合, 创新发展理念, 挖掘其内涵所在, 找到产城融合建设是朝着竞技赛事型发展、娱乐健身型发展还是健康医疗性发展, 以多引擎、多项目来引导打造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新名片, 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注入新鲜活力。
1.3 特色体育产业价值链未定型
在特色体育产业链方面, 主要存在对所在特色小镇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资源利用率低, 不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线, 产业与产品的研发未能与体育特色文化充分融合;新时代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缺乏高端产业园, 高端市场主体和要素难聚集, 未能有效形成特色产业链带动当地精准扶贫, 拉动小镇就业率, 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次。
在对山东省5家国字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实践走访交流后发现, 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部分小镇的发展并不是以体育为核心, 而是在顺应时代要求和消费者切实需求中不断转型前进发展的, 体育主心骨不明显, 未形成独树一帜的体育特色产业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 是引领创新驱动战略的新引擎和新载体,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曾表示, 要以体育产业为核心来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而当前建设中不仅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还存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镇本身产业基础薄弱, 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落后, 要想短时间内有好的发展必须集政府力量, 联合企业引进人才, 改善外部条件, 确定体育产业主线, 精准扶贫, 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达到共同富裕。
1.4 特色小镇规划运营管理水平不高
通过调研发现, 山东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运营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费县许家崖运动航空运动小镇是由临沂费县人民政府与大地风景集团中体飞行联合打造, 以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运营主体;烟台南山运动休闲小镇的运营主体是由全国500强企业的南山集团开发运营, 是企业主导型小镇。潍坊国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本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运作原则, 由政府引导, 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日照滨海水上运动特色小镇是由国有企业日照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体运营, 属于政府主导型小镇。即墨温泉田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由政府与企业联动发展, 由海尔地产集团联合国家游泳运动中心共同申报运营。但实际运营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规划方面主要是特色定位不准确, 主题不突出, 规划设计不深, 辨识度低, 使消费者感受不到运动休闲特色的体验, 造成“千镇一面”的旅游景区体验。另外, 在原有特色旅游发展模式下转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缺乏正确的及时的引导, 一方面小镇建设尚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全局型的规划格局, 缺乏统筹谋划的战略理念, 规划方案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升级;另一方面对小镇整体规划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创造性构思, 尤其对主导的体育产业的精准定位、产品项目细分、运动特色彰显、优势放大、单点突破等小镇发展中的许多关键问题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规划设计方案不完善, 方法和策略不够优化。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营管理方面主要有政府参与较少, 未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小镇的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服务水平无法满足需求, 运营方向存在房地产倾向, 追求规模过大;特色小镇本身宣传不到位, 缺乏特色鲜明, 主导特色产品, 另外市场动态把握不清, 主要涉及品牌推广和宣传存在缺陷。管理人员结构中, 大多数员工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偏低,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 体育经营专业管理人才缺失,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开发与管理能力不足, 限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营管理水平低。
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指导原则
2.1 立足特色文化原则
综观国内一些蓬勃发展的特色小镇, 有许多特色小镇经过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之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气质, 如茶文化、酒文化、石刻文化等。而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要立足优势, 突出主题, 特色鲜明的呈现运动休闲特色, 将地域特色与体育文化、体育有形无形产品深深烙印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中, 以运动休闲特色产业带动整个小镇的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促进以人为中心, 全民建身。
2.2 精划产业布局原则
在立足特色文化的前提下, 以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支撑, 按人民群众的需求, 特色定位, 精确布局, 将休闲小镇打造成竞技赛事型、娱乐健康型, 健康医疗型等不同特色的休闲小镇。依据政府力量, 在供给侧改革的东风下, 将小镇产城融合, 精准扶贫, 以人为本,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从人民大众的角度出发, 完善小镇的功能, 丰富小镇的基础设施,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为人民大众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环境, 满足大众对休闲、健身、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2.3 依据创新驱动原则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我国属于新兴项目, 国内可直接借鉴的建设经验少之又少, 尤其是作为特色小镇, 依托地域资源, 应各具特色, 切记千镇一面形式, 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在新形势下, 小镇的建设路径、功能定位、运营模式等都需要一步步探索, 体育、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需要融合发展, 需要新的业态才能使各类产业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对于如何进行功能定位, 如何才能实现畅通的运营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创新探索。因此, 在建设特色小镇的基础上极具特色的彰显出不同地域不同项目优势, 就必须要坚持创新探索以推动小镇的建设, 探索出一条中国地域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格局。
2.4 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 每个地区地域风貌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开展运动项目不一, 特色文化不同, 我们利用运动休闲将其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 打造千镇万化的独特小镇资源。利用小镇特有资源,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原则, 打造新城镇化建设, 在发展中充分考虑小镇建设与自然生态、产业发展GDP增长之间的矛盾, 合理规划可持续发展。以运动休闲带动旅游人群, 以人流量带动各类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以运动休闲促进全民健身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以发展促进生态可持续良性循环。
3“冷思考”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未来规划路径
3.1 提升重点业态, 打造多功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下进行产业升级, 依据休闲小镇不同的地域特色, 开展运动休闲主题, 引导新兴市场。提升重点业态的关键在创新, 新时代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将地域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融合并有效推广, 提升运动休闲小镇的重点业态参与度, 以“体育+”为特色构建和重塑重点业态加快发展体育新产业新业态, 以新的体育运动休闲产业去吸引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提供具有创新产品项目支撑特色的业态, 培育新的增长点, 拓展重点业态空间, 提高弹性消费比例, 引领未来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打造属于当地地域特色的运动休闲产业链。以产业链组成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 建成竞技赛事型、娱乐健身型、健康医疗型的区域特色小镇,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休闲需求, 全方位的提升业态, 拉动小镇居民生活水平。
3.2 推进产城融合, 构建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 将地域特色旅游、文化、体育产品服务业充分叠加融合, 带动全域体育和产城融合发展, 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运动休闲产业聚集区, 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相适应、良性互动的全民健身和运动休闲产业发展格局。在供给侧改革下,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将小镇的深层文化特色充分开发展示, 为体育特色产业提供文化支撑, 催生体育文化新业态, 拓宽新的小镇文化内涵。企业的注入为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教育、就业率等增加了新鲜活力, 通过合理精心特色的规划,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 打造原生态运动休闲小镇, 创造绿色环保、优美舒适的环境, 不仅可以带动特色小镇的旅游知名度, 还可以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心灵归属感, 拉动小镇居民生活水平, 能有效的精准扶贫, 达到共同富裕。
3.3 创建体育特色产业价值链
体育特色产业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 要深度挖掘各类资源与体育文化充分融合, 形成以“体育+旅游”, “体育+文化”、“体育+健康”、“体育+养老”的体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教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等体育产业和产业价值链, 促进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小镇产业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特色产业的创造和升级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挖掘, 政府要加强对人才创新驱动的认识, 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 畅通城乡要素高效配置通道, 推进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补齐体育特色产业创新转型的短板, 跨区域、跨行业、跨机构的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升级, 锁定体育产业, 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新高地, 走“专而精”的集聚发展路线。
3.4 优化运营管理, 提升特色品牌塑造力
在运营管理上要切实做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它的宏观调控功能, 政府作为参与者, 经过缜密谋划后制定相应政策来引导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另一方面政府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快车道, 完成土地拆迁整改、规划建设指标、特色小镇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在具体的运营方面, 相关企业相对更专业化, 可有效的降低成本, 增加运营收入, 但要谨防房地产化倾向, 政府要适当把控, 促进市场正常运作, 坚持市场主导, 让市场和专门的企业以更为专业化的手段去建设和运营。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下, 特色小镇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 增强宣传意识和宣传力度, 实施精准营销广告策略, 优化服务水平, 创新服务内容, 塑造代表小镇形象的响亮品牌, 以产生品牌效应。
4 结束语
新时代, 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下,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了讨论热潮, 因此应客观分析目前特色小镇存在的重点业态不突出、产城融合不足、特色体育产业价值链未定型、特色小镇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未来要立足特色文化、精划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提升重点业态, 推进产城融合, 优化运营管理创建体育特色产业价值链, 打造竞技赛事型、娱乐健身型、健康医疗型的多功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拉动小镇居民生活水平, 精准扶贫,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 实现共同富裕。(作者:栾永鑫 伊超)